【關懷基層】惠康開辦慈善愛心米庫 膳心連獲支持在疫情下成功轉危為機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11/15 16:50

最後更新: 2021/11/15 21:27

分享:

分享:

惠康愛心米庫慈善行動啟動禮。(陳國峰攝)

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,特別是一些社會基層。在疫境,膳心連面對回收到的剩食急跌7成,在危機中膳心連不斷找尋新的轉機,拓展了新的捐贈模式,更在疫情間獲惠康大力支持,成功轉危為機,冀繼續向基層市民提供營養的食物。

惠康今日(15日)宣布會捐足一年米,率先捐出300萬元予膳心連,再冀與顧客合作共捐500萬元、目標提供到1,600萬碗健康「有營飯」予有需要市民。惠康於即日起推動「食咗飯未愛心米庫慈善行動」行動,率先捐出300萬元予「膳心連」,而顧客每買1公斤「御品皇香米」(活動適用惠康全線12款御品皇米),惠康就會再捐0.5元,目標於年內捐出500萬元、即售出1,000公斤米;惠康會將捐款以成本價購置御品皇米,再透過膳心連向有需要者捐出1,600萬碗米飯。

受惠機構膳心連營運總監翁懿華表示,膳心連主要是作為一個中間橋樑的角色,向酒店、餐廳、企業及學校飯堂等收集剩食,再將這些食物送到合作的社福機構,由機構翻熱食物招待給他們的受眾。這恆之有效的方法,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卻遇上大危機。

翁懿華回憶疫情初期,因防疫措施令到不少餐廳商戶都縮短營業時間,甚至不開張,那一段時間他們回收到的剩食急跌了7成。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,翁懿華坦言初期是「完全唔知點算,好徬徨」,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,膳心連就決定從食物供應商入手,去聯絡一些食物分銷商提供支援,經過兩個月時間已經可以重新應對到社區的需要:

如果用10級困難嚟講,我諗都去到成8級,不過好好彩啲供應商知道我哋係幫助基層,佢哋都好願意幫助我哋

膳心連面對這次疫情危機,成功拓展出新的模式,聯絡分銷商以優惠價錢去購買一些緊急援助的食物,再將其組成福袋派到受助人手上。由以往一直是接受餐廳捐助剩食的模式,變為直接向分銷商購買,在尋找洽商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。翁懿華感激這些分銷商願意向他們提供特別優惠的價錢,現在一些分銷商已經成為了膳心連的恆常合作夥伴。其中得到惠康捐贈30,000公斤食米幫助有需要人士渡過難關,惠康母公司「DFI零售集團」行政總裁麥殷更到膳心連中心了解情況,促成惠康今次的「食咗飯未愛心米庫行動」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在疫情間,膳心連有別以往作為中間橋樑的角色,亦會負責向受助人派發福袋,開放辦公室讓受助人前來領取食物。翁懿華表示他們希望在疫情期間可以更貼近受助人,了解他們更多的需求。其間,翁懿華留意到很多基層市民營養都不足,有家長亦向她反映也想多買魚、買肉,奈何價錢實在太貴。

故此,膳心連再一次增加了新的捐助模式,提供8星期的新鮮食物援助。福袋除了不可或缺的米、乾糧之外,亦會加入一些新鮮有營養的食物,例如放不同新鮮的水果、蔬菜、維他命等,翁懿華笑指會將新鮮食物放到紙皮箱內已經不是福袋是「福盒」了。她表示希望基層家庭除了能果腹之外,亦能有一個營養充足的健康身體。另外,也會在內放入一些超級市場現金禮券,除了因為一些肉類、鮮奶容易變壞,亦可讓小朋友選擇一些喜歡的零食。翁懿華指雖然一些零食、朱古力等在成年人眼中又貴又沒有營養,但對一些基層小朋友而言,正是他們成長缺乏的,希望可以透過一些零食帶點祝福給基層小朋友。

一對來自基層家庭的姊妹正正印證了翁懿華的想法。王姓姊妹是來自一個基層家庭,一家四口住在荃灣的一間劏房,媽媽全職照顧兩姊妹,由爸爸做地盤散工支撐家庭支出,但在疫情下令工作機會減少,收入跌了數千元。其間,由膳心連其中一個合作機構「友里幫」幫助下,他們領取了膳心連的福袋。姐姐回憶當時第一次看到福袋十分好奇,打開最開心是有零食。妹妹的反應亦是同樣:

好多謝佢咃(膳心連)因為有零食食。

有受助人得到幫助後,希望可以盡自己能力回饋膳心連。由內地來港的陳女士是一名單親媽媽,住在觀塘的一間劏房,因要照顧女兒及身份證的原因不能工作,平日只能靠積蓄及親戚接濟。同樣受到膳心連合作機構的幫助下,領取了四星期的福袋。她指上來領取福袋時,膳心連的員工會與她傾談,關心她的需要,令她倍受感動。陳女士就想盡自己的一點能力回報,有時候她會到膳心連教一些包餃子的興趣班,成為了膳心連的義工。

膳心連現時有超過150間合作機構,受惠機構約120間,受惠者主要是長者、基層家庭、無家者等。在2020年膳心連獲捐贈及購買600公噸的食物,現時每月派發約1.3萬個熱食飯盒及1萬個福袋。

一文看清第三針疫苗須知及疫苗種類:https://bit.ly/3BJX1BB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李榮忠